高血压与中风,中风预防,控制高血压
据统计,高血压的并发症有很多,其中以中风最常见。有高血压的中风病人比没有高血压的中风病人多4~7倍。在老年中风患者中,有很多高血压是原因,中风是结果,血压与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
高血压会使血管的张力增高,也就是将血管“绷紧”,时间长了,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就会断裂,引起血管壁的损伤,同时血液中的脂肪物质也就容易渗透到血管壁内膜中,这些都会使脑动脉失去弹性,动脉内膜受到损伤,造成脑动脉硬化,动脉变硬、变脆,管腔变狭。而脑动脉的外膜和中层本身就比身体其他部位动脉的外膜和中层要薄。在脑动脉发生病变的基础上,当患者的血压突然升高,就有发生脑出血的可能;如果病人的血压突然下降,就会发生脑血栓。如果得了高血压不治疗,或者断断续续地治疗,导致血压没有很好控制,都容易引起中风。
长期高血压的病人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细。当病人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发生破裂则发生脑出血;或脑部已硬化的小动脉形成一种粟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压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速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亦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损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栓。
控制血压等于预防中风
50岁的李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早在3年前就检查出高血压、高血脂的他,因为工作繁多,从没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陪客户应酬和加班是家常便饭,降压药也是等身体不舒服了才吃。20多天前,李先生开始觉得右侧肢体乏力,说话也说不清,还头痛头晕,他以为血压又高了,吃了两天药后,不仅症状没有好转,连吃饭、穿脱衣服、从床上坐起等都需要家人帮助,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了。焦急的家人把李先生送到医院,通过照脑CT和其他检查,被诊断为:脑中风右侧偏瘫。
李先生不明白自己岁数不大,怎么能跟中风亲密接触呢?接诊医生说,李先生的中风是因为高血压诱发的。脑中风在我国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也高。而高血压是则脑中风的常见诱发疾病之一,60%以上的脑中风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而李先生平常恰恰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血压,加之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现在的结果。不过,高血压既是中风最常见的诱因,也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危险因素。
针对李先生的病情,中风治疗采用DELP血液净化治疗,是一种纯物理的疗法法,无肝肾毒副作用。DELP治疗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的患者的远期疗效,提高了生活质量,DELP治疗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急性脑梗死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是对抗缺血性脑卒中新利器。咨询热线:400-021-5919。
其次,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调节,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并避免进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适当减轻体重;戒烟限酒;补充钙质、多吃蔬菜和海产品;合理运动以及气功、按摩等等。
高血压与中风
高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血压忽高忽低既是中风的诱发因素,也是中风的先兆表现。许多高血压病患者,不定时服药,也不测量血压,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些人血压忽高忽低,成为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的变化可引起机体的一系列变化,血压过高或过低均可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高血压病患者脑内中小动脉内皮细胞皆有程度不同的损害和程度不同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常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可能在近期发生微小动脉瘤破裂,发生出血性中风;如果血压过低,循环血流缓慢,则容易发生血小板聚集及血黏度增高,不久的将来形成血栓,发生缺血性中风。所以,血压不稳,忽高忽低,对于已硬化的动脉危害更大,它预示既可造成出血,又可造成缺血,两种危险都存在,这种血压的急剧变化,常常是激发中风的关键,也是中风的先兆,要特别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