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ENGLISH
  加盟热线:400 021 5919
 
 
 
中风介绍
 
当前位置:首页 > 中风介绍

为什么夜间容易发生中风呢?

    据了解,中风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一些有中风倾向的老年人清晨一觉醒来,却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甚至完全偏瘫,或伴有不会说话等症状。送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为脑梗死。

  为什么夜间容易发生中风呢?目前认为,这与机体的动脉血压、血浆中儿茶酚胺及纤维蛋白原活性等生理性昼夜变化有关。

  血压波动    人体由于受生物钟的影响,血压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通常情况下,人到夜间入睡后,血压会自然下降一定幅度,血流速度也随之减慢,于是便成了夜间发生中风的生理病理基础。

  血液凝固性改变    有人通过连续抽血化验24小时血液黏度,发现人体在早晨2时至6时血液中儿茶酚胺、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红细胞压积以及黏度均相对增高,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加之人经过夜间长时间的睡眠,不吃不喝,没有补充水分,仍继续有肾小球过滤,导致血浆丢失,血液变得更加浓稠,黏度更大,因此易发生中风。

  睡眠姿势     还有学者指出,可能睡眠时姿势的固定侧卧,使颈部扭曲,压迫颈动脉,造成供血减少或静脉回流不畅,与发生中风有一定关系。

    【脑中风后遗症】

  1.麻木: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麻木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急剧转变、潮湿闷热,或下雨前后,天气寒冷等情况下,麻木感觉尤其明显。

  2.嘴歪眼斜:一侧眼袋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3.中枢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锥体束受损而产生。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4.周围性瘫痪: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脊骸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临床上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5.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也是脑中风常见的后遗症。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病情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关爱您的健康,从现在做起。上海江夏JX-DELP 净化血脂 为您的健康护航。“JX-DELP”,全称体外血浆脂类吸附过滤器,是属于体外血浆净化治疗的一种,该系统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可以通过降低血脂水平及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达到缺血性梗死治疗中的抗凝、降纤及血液稀释疗法等治疗原则。咨询热线:400-021-5919。
 

0
浏览数: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