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ENGLISH
  加盟热线:400 021 5919
 
 
 
健康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管理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缩写TG)是长链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大部分组织均可以利用甘油三酯分解产物供给能量,同时肝脏、脂肪等组织还可以进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脂肪组织中贮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
  
    1)多因素分析时甘油三酯(TG)不一定是独立危险因子。

    2)高胆固醇血症主要由LDL清除障碍所致,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原因复杂的多。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中,乳糜粒并不引起冠心病,而颗粒较小,含胆固醇较多的颗粒有较强的致粥样硬化作用。

    3)长期以来未认识到高甘油三酯对LDL、 HDL亚组分的影响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高甘油三酯血症、脂质交换与ALP

    血浆中各脂蛋白之间不断进行脂质交换。TRL的甘油三酯转移给富含胆固醇的LDL与HDL;后者的胆固醇转移给TRL。这是顺浓度差的理化过程。在胆固醇转移蛋白(CETP)参与下,这种交换很活跃。高甘油三酯血症时交换加剧。当LDL、 HDL中TG增加至一定程度,被肝脂酶水解。结果是LDL与HDL颗粒变小,密度增加,形成小密LDL及小HDL。HDL颗粒变小时,一部分apoA—I脱落,被肾降解,以致HDL的颗粒数减少,加上每分子HDL的胆固醇亦减少,表现为HDL-C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小密LDL增加,HDL-C降低合称致粥样硬化脂蛋白(afherogenic liporotein phenotype ALP)或脂质三联症(lipidtriad)。ALP是高度致粥样硬化的脂质紊乱。

    乳糜粒及VLDL被LPL水解其TG后,转变为乳糜粒残粒及VLDL残粒,脂质交换加剧时,生成的残粒富含胆固醇脂,这种残粒有很强的致粥样硬化作用,与冠心病关系密切。

    二、ALP与冠心病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冠心病

    1.新的流行病学研究

    PROCAM试验:1998年Assmann等作了亚组分析。4639名男性8年发生了258次事件。按HDL—C水平分为>55、35—55、<35三组,每组中按TG分为<150mg/dl、150—199>200三组。不论HDL—C水平高低,每一组中随TG升高,事件发生率均上升。可见TG是独立于HDL—C的危险因子。Copenhagen MALE study:对2906名男性随访8年。在同一HDL—C水平的亚组中,CHD危险性均随TG升高而增加。即使是高HDL—C组也是如此。用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校正后,空腹高甘油三酯仍是CHD的强独立预测因子。

    2.临床观察:目前尚无大规模临床试验报导

    Helsinki heart study:481名男性,无CHD。用gemfibrzil治疗。5年后TG下降35%、LDL—C仅下降 10%,M1和CHD死亡率下降34%。

    Becaif试验:81例心梗存活者中42例用bezafibr—afe治疗,随访5年。治疗组TG降低35%。LDL—C不明显,冠状造影进展延缓,临床事件明显减少。

    3.实验研究:以VLDL与巨唑细胞温育可使后者堆积TG及胆固醇脂而转变成泡沫细胞。巨噬细胞通过VIDL受体或分泌LPL而摄取VLDL的脂质。动脉壁细胞还能氧化VLDL,后者有更强的致粥样硬化作用。Papp在人的粥样斑块中分离出富含TG的apoB脂蛋白。近年来发现VLDL可以通过内皮储留于动脉壁中。

    高甘油三酯血症治疗:JX-DELP体外脂类过滤器降脂治疗,有效的降低甘油三脂、脂肪肝、高粘血、高脂血等,安全可控。无药物代谢所致肝肾毒副作用, 与其它降脂系统比较,对血浆仅进行纯物理吸附过滤,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保持血液自然特性。作用迅速,短时间内可观察到急性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DELP血液技术降脂降粘效果明显,治疗安全可控,无药物代谢所致肝肾毒副作用,患者耐受性好,操作简便,短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治疗,患者依从性佳。咨询热线:400-021-5919
 

0
浏览数:2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