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ENGLISH
  加盟热线:400 021 5919
 
 
 
防治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防治指南

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心身疾病”的概念,是指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与情绪因素密切相关,病变主要累及自主神经所支配的脏器和组织,造成相应的器官或组织产生结构的病理改变或功能障碍的躯体疾病。
   
    应激是较为公认的导致心身疾病的原因,包括内源性应激和外源性应激。外源性应激主要是指灾害、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严重精神创伤、生活及工作压力给个体造成的情绪影响。而内源性应激指的是由于个体神经类型及个性缺陷使该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不能适应而产生应激反应。

    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一般来说,心理社会因素使个体产生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通过引起内分泌、免疫、自主神经系统等的改变而导致心血管疾病。从心身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发现,负性情绪在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病、临床表现、治疗结局及预后中均起重要的作用。

    1、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

    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同时存在抑郁情绪的患者占29%,具有明显焦虑情绪及焦虑综合症的患者为31%。高血压患者的人格会偏离常态,以焦虑、抑郁及强迫等为突出特征。高血压患者血浆ACTH、皮质醇、白介素-1、白介素-6高于正常,而血小板5-HT明显低于正常,这些指标均与心理应激相关。合并使用具有双重作用的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的患者与单纯采用内科传统治疗组的患者比较,血压更趋于稳定,抑郁及焦虑量表分数在6周治疗观察后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

    2、心理社会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冠心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焦虑及抑郁有密切关系。循证医学已经证实了在冠心病的各种类型合并焦虑、抑郁的确是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有研究表明,焦虑症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是4.1-6.6%,而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患病率为40-70%。Sheps等报道焦虑障碍可以促使冠心病患者发生胸痛,引发心肌梗塞,明显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此外,A型性格的人更易患冠心病,因为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攻击性,因此更容易激动、恼火、发怒和不耐烦,从而导致冠心病。

    3、心理社会因素对心力衰竭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精神心理障碍,尤其是难治性心力衰竭。难治性心力衰竭伴发精神心理问题加重心衰的原因有:焦虑和抑郁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增强,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功能下降。焦虑可以引起QT间期离散度增加,引起心脏复极不稳定。焦虑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焦虑抑郁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力增加,使凝血功能异常。 咨询热线:400-021-5919
 

0
浏览数: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