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无可争议的“第一杀手”。近五十年来,我国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人口死因中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分居第四、五位,1975年分别上升至第二、三位,80年代中期位居第一、二位。从1990-2005年我国部分城乡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率和死亡构成监测资料来看,在城市脑血管病的死因顺位居第一或第二位,心血管病的死因顺位居第四或第五位,但二者之和的死因排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均居首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日渐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逐渐增加,社会心理因素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除了常规的防治措施外,对于有明显焦虑、抑郁或其他心理社会因素的患者,我们还要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体方法如下:
1、提高患者认识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客观评价健康状况,引导其参加有益活动,用针对性的方法引发积极情绪,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2、及时提供有关疾病、治疗知识,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从而正确对待疾病,摆脱抑郁,树立信心。
3、引导患者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从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及医护人员、病友等方面给予其广泛的社会支持。
4、积极宣传“双心”知识,培养“双心”医生,建立“双心”门诊,建立“双心”病房。
此外,还可以应用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从而有效的消除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以利早日康复,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