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伴心理障碍治疗
心血管疾病危害相信不用我说了,大家都非常清楚,那么心血管疾病要怎么治疗呢?治疗方法有哪引起?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运动康复疗法、DELP血液净化治疗。
心理干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患者心理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定目标变化,心理支持是整个心理治疗的基础,通过运用恰当的医学知识和心理治疗,尽可能的帮助患者获取积极的认知应对和积极的行为应对,鼓励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采取向上的态度,为治疗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取向、一种谈话治疗,以目标导向与系统化的程序,解决行为与认知问题。分为认知领悟疗法和行为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患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行为治疗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生物反馈治疗是生物反馈原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利用仪器将与心理、生理活动过程有关的体内信息(如肌电活动、皮肤温度、心率、血压、脑电波等)加以处理,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显示于人(即信息反馈),训练人们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学会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病治病的目的。
非药物治疗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可作为首选治疗。但对于中、重度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应选择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治疗。
治疗药物评估
(1)苯二氮卓类药物: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袢、劳拉西袢、多美康。抗焦虑作用迅速可靠,价格相对便宜。但缺少抗抑郁作用,有成瘾性。
(2)TCAs(三环类): 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四环类:
马普替林。抗抑郁、抗焦虑疗效确实,价格较便宜,但抑制肝脏细胞色素CYP同工酶,不宜与Ic类抗心律失常药同时使用,心血管疾病慎用,有发生直立性低血压、QTc延长、心源性晕厥风险。
(3)混合制剂:黛力新(含新型三环类四甲蒽丙胺10mg与精神类药物三氟噻唑0.5mg)起效快,抗焦虑疗效大于抗抑郁,但重症抑郁焦虑疗效差。
(4)曲唑酮 (Trazodone) SARI,5-HT再摄取抑制+受体拮抗剂:美抒玉、每素玉。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改善睡眠与性功能,对肝肾功能有、白细胞和心脏
(5)SSRI: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 、氟伏沙明。抗抑郁和抗焦虑疗效确实,不成瘾,心血管疾病使用安全。但起效慢、价格偏贵,有口干、恶心、乏力等副作用。
(6)SSRA,5-HT再摄取增强剂:噻奈普汀(达体朗)抗抑郁抗焦虑疗效明显,心衰患者使用安全;但胃肠道反应较明显及嗜睡。
(7)SNRI、5-HT与去甲肾双通道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怡诺思)、度洛西汀。抗抑郁和抗焦虑疗效明显,起效比SSRI快(一周左右)部分OCD有效,胃肠道副反应少。
(8)NaSSA也是5-HT与去甲肾双通道再摄取抑制剂;但与SNRI不同,兴奋5-HT,阻滞5-HT2与5-HT3受体:米氮平(瑞美隆)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强,改善睡眠及食欲。但有嗜睡、体重增加副作用。
由于许多心内科医师缺乏心理卫生知识,导致以躯体症状表现的心理障碍患者误诊误治,浪费医疗资源。此外,心血管疾病作为生活事件,对患者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心理障碍在心血管疾病人群具有较高发病率,心理障碍尤其抑郁症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小板活性增强;心律变异性降低;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碍早期识别和干预,才能真正提高心血管病人治疗效果。
“JX-DELP”,全称体外血浆脂类吸附过滤器,是属于体外血浆净化治疗的一种,该系统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可以通过降低血脂水平及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达到缺血性梗死治疗中的抗凝、降纤及血液稀释疗法等治疗原则。
DELP治疗特点:DELP血液净化治疗能在2小时内同时完成降脂降纤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加脑血流量,挽救缺血半暗带防止血栓进展,防止再栓塞。快速、有效、安全、可控。DELP过滤器的过滤材质为美国3M公司生产,都通过美国USP CLASS VI生物相容性测试。咨询热线:400-021-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