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ENGLISH
  加盟热线:400 021 5919
 
 
 
防治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防治指南

老年人心肌梗死必须做什么诊断?

    血清酶学诊断:酶学变化可先于心电图改变1~2天,血清酶活力的升高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证据之一,尤其是老年心肌梗死病人没有典型的乳房痛史,心电图发生假阳性,如果单一依靠病史和心电图则会导致漏诊和误诊。此时血清酶学诊断更为重要。

  1.肌酸磷酸肌酶(CPK)

  (1)梗死后3~12h开始升高,12~24h达高峰,3~4天降至正常。

  (2)CPK有3种同工酶:CPK-BB、CPK-MB、CPK-MM。CPK升高的另外理由:骨骼肌损伤、糖尿病、肺栓塞、酒精中毒、剧烈运动、肌肉痉挛、肌内注射后。此酶肝病不增高,注射吗啡可增高6倍。

  (3)CPK-MB当然并非心肌所特有,但对于心肌坏死具有高度特异性的酶主要是CPK-MB。因此,当正常血清中的CPK-MB值低于总CPK值的5%时,应诊为心肌梗死。发作后24h仍无CPK-MB活性增高,可除外AMI。导致CPK-MB升高的另外理由:心肌创伤、心脏外科手术、心肌炎、重症骨骼肌创伤、剧烈运动、子宫、舌、前列腺等组织中亦含有少量CPK-MB。CPL-MB定量有助于推算梗死范围及判定预后。

  2.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1)梗死后6~12h开始升高,24~48h达高峰,3~6天降至正常。

  (2)AST/GOT为心脏非特异性酶。AST增高还见于心肌炎、心力衰竭导致肝淤血、原发性肝细胞病、肺栓塞、骨骼肌损伤、休克。

  (3)AST/ALT>1,提示心肌梗死。

  3.乳酸脱氢酶(LDH)

  (1)梗死后8~10h升高,高峰时间在2~3天,持续1~2周恢复正常。

  (2)LDH有5种同工酶:LDH1,、LDH2、LDH3、LDH4、LDH5。正常血清中LDH2>LDH1>LDH3>LDH4>LDH5。LDH1主要存在于心肌,当LDH1L≥DH2时,对AMI有判断价值。LDH1在肝病、肺梗死、心衰、休克时均不增高,故对AMI有一定特异性。LDH升高另外理由:溶血、心肌炎、肾脏病、肿瘤、肝病、肺栓塞、休克。

  4.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梗死后12~24h开始上升,2~3天达高峰,持续7~14天恢复正常。

  5.肌红蛋白(MB)AMI时,心肌肌红蛋白易于开释血中,在梗死后2~3h开始升高,6~12h达高峰,持续24h后恢复正常。测定肌红蛋白对初期判断AMI有意义。

  6.另外血生化指标

  (1)AMI初期几小时内,血浆儿茶酚胺(CA)增高;发作最初几天内血糖增高,可发生尿糖或使糖尿病加重;发作3天内血清游离脂肪(FAA)增高。

  (2)心肌梗死病人患病当天心钠素就高于正常值,7~10天后逐渐降低,病后30~100天后趋于稳定。

  (3)AMI后心肌肌钙蛋白T和I(CTnT和CTnI)测定于梗死后(2~8天)开始升高,CTnI(12~24h)峰值,持续(5~10天);CTnT(12~96)h发生峰值,持续达5~14天。升高的时间稍迟于肌红蛋白,但CTnT、CTnI确是眼前心肌特异性最高的心脏标志物。其敏感性大体与CK-MB及肌红蛋白相当。临床上常用于AMI初期判断、特制适用于伴随骨骼损伤多脏器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判断。

  7.另外诊断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响的非特异性指标。

  (1)白细胞增高:多在发作后1~2天增高至(10~20)×109/L,中性0.75~0.90/L,数天后降至正常。

  老年心肌梗死病人机体反响能力降低,约1/5病人白细胞计数灶正常范围。白细胞计数超过20×1010/L以上,常提示心肌梗死面积较大。

  (2)红细胞沉降率(ESR):梗死后数天开始升高,2~3周恢复正常。

  1.心电图诊断

  (1)心电图分期:

  ①初期超急性损伤期:指梗死后数小时或10余小时,此期心室颤抖发生率高。

  A.急性损伤传导阻滞:梗死导联的R波上升速度缓慢,致使VAT≥0.045s,QRS时间增宽达0.12s,常有R波电压增高。

  B.ST段急剧抬高:呈凹面向上,前壁梗死ST段抬高≥5mm,下壁梗死≥2mm,甚至可达10~15mm。

  C.T波高尖:为心肌重症缺血,细胞内钾外逸导致心肌局部高钾所致。两肢近乎对称,波形变窄振幅增高,顶端变钝,近乎竖立冠状T波,为AMI最早发生的改变。

  ②急性梗死充足进展期:从第一期的单向QRS-T曲线变为三相曲线,发生病理性Q波、ST段抬高逐渐回到等电位线,发生T波一系列演变;颠倒→颠倒最深→逐渐变浅→T波竖立或固定颠倒。

  ③慢性稳按期:心电图无动态变化,此外,在初期超急性损伤期过渡到急性充足进展期之前,抬高的ST段和高大的T波可恢复常态,暂时呈酷似“正常”的伪性改善,应注意动态观察。

  (2)心电图判断AMI进展:

  ①急性下壁梗死:由于Ⅱ、Ⅲ、aVF3个导联轴不能充足反映下壁梗死的向量缺失,故急性下壁梗死时不一定3个导联均发生Q波,且Q波可能较小,其时间不一定≥0.04s。有报道,Ⅱ、ⅢaVF均无Q波者占29%~36%,而均有Q波者12%~15%2,Ⅲ、aVF有Q波者24%~29%,仅Ⅲ有Q波20%~27%,仅aVF有Q波者0%~8%。如及或aVF的QRS波呈W型,额面电轴<+30°,则应高度疑及下壁梗死。对无Q波者,应注意R波振幅及ST-T段的动态变化,结合血清学来判断。

  ②正后壁心梗:常与下壁心梗并存。有报道在正后壁梗死,Rv1=0.04s者占75%,Rv2=0.04s者占希看;V1中R/S>1者占60%,V2中R/S者占希看。故注意V1、V2导联R波时间和电压的变化,有助于正后壁梗死的判断。此外,应加描V7~V9,动态观察其Q波及ST-T波的演变。

  ③初期(不分明)广泛前壁梗死:单一前间壁梗死,V1~V3的r波消失呈QS型,此时V4~V6正常初始的q波亦应消失。V4~V6的q波不消失,ST-T波的梗死演变,则提示有广泛前壁梗死。

  ④局灶性心尖部梗死:V4~V5导联Q波深度>3mm伴VT-T波演变,除外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病Q波光滑,深而不宽,尖锐),可为局灶性心尖部梗死的证据。此时Rv4-5的电压与过去相比,是否是减低的。

  ⑤局灶性前间壁梗死:Rv1-v3递增不足(Rv32或Rv2-v3振幅<2mm且Rv2V3(Rv2)1,此时R波为胚胎r波,提示前间壁梗死。此时,加描高1肋或高2肋V1~V3可发生典型梗死图形。

  ⑥下壁梗死伴随左前分支阻滞(LAH):

  A.Ⅱ、Ⅲ、aVF均呈rS型,如起始r波细小<0.1mV,且rⅢ>raVF>rⅡ或Ⅱ导联呈QS型,提示下壁梗死伴随LAH。

  B.Ⅱ、Ⅲ、aVF是rS型,如r波有切迹、粗钝,呈qrs、rsr′ts′型(尤其Ⅱ导联),则高度提示下壁梗死伴随LAH。

  C.下壁梗死伴随LAH时,aVR应有终未正向波。

  D.单一下壁梗死时,额面QRS环完全顺转;如伴随LAH,则起始20~40ms向量向上呈顺转,之后逆转;单一LAH时,全部逆转。

  ⑦乳头肌梗死:心电图特点常被左室穿壁性梗死所掩盖,仅局限于乳头肌梗死或另外部位梗死稍微时方能显示其特点。主要改变为J点分明下移伴内膜下梗死的ST-T波改变。

  A.急性期:J点分明压低、ST段下凹、T波竖立或J点轻度压低、ST段弓背向上、T波颠倒;或J点分明压低、ST段向上或向下突起、伴TU段压低或U波颠倒。

  B.亚急性期:仍有上述特点,但程度轻。

  C.陈旧期:急性期改变完全恢复,个别人J点持续下移。乳头肌梗死的定位:左室前外侧乳头肌梗死:Ⅰ、aVF、V5、V6。

  左室后内侧乳头肌梗死:Ⅱ、Ⅲ、aVL、V1~V4。

  ⑧LBBB伴AMI的判断:

  A.一系列QRS波和ST-T波的动态演变:敏感性传播疾病67%。

  B.ST段急性抬高:和QRS主波一致导联>2mm,方向相反导联>7mm,敏感54%(判断前间壁梗死为76%)。

  C.不正常Q波:发生在Ⅱ、Ⅲ、aVF或Ⅰ、aVL、V6导联,敏感性为31%。

  D.Rv1和Qv6:敏感性为20%,判断前间壁梗死特异性为希看。

  E.Cabrera征:V3、V4导联S波上升支有宽0.05s的切迹,敏感性别27%。

  F.Chapman征:Ⅰ、aVL或V6导联R波上升肢有宽0.05s的切迹。总之,发生LBBB时,各种标准判断AMI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在急性期,一系列心电图的动态演变有助于进步判断正确率。

   相关阅读:心梗前兆及高危因素有哪些?

0
浏览数:3681